
伍廷芳(1842-1922)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卓越的外交家、法學家和政治家,橫跨晚清與民初兩個重要歷史時期,見證並參與了中國從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歷史轉折。作為首位取得英國律師資格的華人,以及香港首名華人大律師和立法局議員,伍廷芳的一生充滿了「第一」的紀錄,他的業績不僅體現在外交舞台和政治角色上,也展現在法律改革與教育慈善事業中。
早年生平與教育背景
伍廷芳原名伍叙,字文爵,又名伍才,號秩庸,1842年7月9日出生於英屬馬六甲峇都安南。關於他的出生日期,也有資料記載為1842年7月30日。伍氏祖籍廣東新會,其家族「斗洞伍氏」源自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市,世居新會城郊。
伍廷芳三歲時隨父親回廣州芳村定居,在廣州接受啟蒙教育。十三歲時,他曾遭綁架,但憑藉機智說服綁匪而成功逃脱。十四歲時,在親戚陳藹亭的陪同下,以伍才之名赴香港求學,進入聖保羅書院就讀,接受了六年的西式教育,並以優異成績畢業。
在學習期間,伍廷芳與黃勝利用報社廢棄的中文鉛字,共同創辦了中國第一份中文報紙《中外新報》,同時還協助陳藹亭創辦《香港華字日報》。這些早期的媒體實踐為他日後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基礎。
專業成就與香港貢獻
畢業後,伍廷芳於1861年開始在香港高等審判庭和地方法院擔任翻譯工作。1864年,他與何進善牧師的長女何妙齡結婚,建立了家庭。1871年,他被調任為港府巡理署譯員,展現了良好的專業能力。
1874年,伍廷芳與妻子自費前往英國留學,進入倫敦大學學院攻讀法律,同時在林肯律師學院接受大律師培訓。1876年,他通過了大律師資格考試,成為英國首位華人大律師。1877年,他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獲得法律博士(LLD)學位。
返港後,伍廷芳迅速在香港社會嶄露頭角。1877年5月18日,香港政府司法機關正式宣布,准許伍才在香港法庭執行律師業務,他成為第一位獲准在英國殖民地擔任律師的華人。1878年12月16日,他被港督軒尼詩委派為「掌法紳士」(太平紳士),開創了華人任太平紳士的先河。1879年2月19日,他又成為香港開埠以來第一位立法局華人議員,打破了香港立法機構只有西方人的局面。
在香港期間,伍廷芳積極推動社會發展。1880年,他與富商梁安等人聯名上書,請求成立華人商會。1881年,他提議創建電車計劃,建議其妻弟何啟進行九龍灣填海工程,並多次捐款支持香港教育事業。這些舉措顯示了他前瞻性的視野和對社會公益的關注。
外交生涯與政治貢獻
伍廷芳的外交生涯始於1882年,當時他正式進入李鴻章幕府,主持處理了北洋水師艦隊停泊日本時發生的「崎案」。此後,他的外交才能得到清政府的認可。
1896年至1902年,伍廷芳被清政府任命為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1899年,他奉命與墨西哥簽訂《中墨通商條約》,開展了中國與拉丁美洲國家的外交關係。1902年回國後,他被授予四品候補京堂銜,先後擔任修訂法律大臣、會辦商務大臣、外務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等重要職務。
1907年至1909年,伍廷芳再次出任駐美國、墨西哥、秘魯、古巴公使,繼續為清朝的外交事業服務。然而,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他的政治立場發生了重大轉變。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伍廷芳在上海宣布贊成共和,並致函清廷,勸告清帝退位。他與宋教仁、陳其美等人在上海成立「滬軍都督府」,並擔任外交總長。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伍廷芳被任命為政府臨時司法總長。
此後,伍廷芳繼續在民國政府中擔任要職。1916年,他出任段祺瑞內閣外交總長,次年曾短暫代理總理職務,但因拒絕副署解散國會令而被解職出京,顯示了他對憲政原則的堅持。1921年,他又任廣州軍政府外長兼財政總長,在北伐戰爭時期還曾代行總統職權,為推動中國民主革命進程做出了貢獻。
教育慈善與社會貢獻
除了在政治外交領域的貢獻外,伍廷芳也熱心於教育慈善事業。1913年,他在家鄉新會縣會城鎮友竹伍公祠開設了「廷芳義塾」,免收學費、雜費,還供給學生文具書籍。十年間,該校讓500-600名貧苦子弟有機會接受教育,直至伍廷芳逝世才停辦。
1906年,伍夫人何妙齡慷慨捐資,建成了何妙齡醫院,為公共衛生事業做出貢獻。1935年,在伍廷芳逝世多年後,何妙齡夫人仍繼承丈夫的義務辦學精神,將「廷芳義塾」改名為「廷芳義學」,把位於會城官來橋的祖屋部分改建為校舍,將學校擴大為全小學。可惜的是,1938年日軍侵入會城,該校被毀,再次停辦。
晚年與歷史評價
1922年6月23日,伍廷芳在廣州病逝,享年79歲(依據出生日期不同,也有資料記載為81歲)。他的遺體安葬於廣州東郊一望崗(今越秀山體育場南端)。同年12月17日,在上海九畝地新舞台召開了追悼大會,會場上懸掛著孫中山的親筆挽詞:「人亡國痒」。參加追悼會的團體和個人達萬人之多,追悼會持續了幾天,顯示了社會各界對他的尊敬和懷念。
孫中山為表彰伍廷芳對辛亥革命的功績,親自撰寫了〈伍秩庸博士墓表〉以表紀念。這一舉動充分說明了伍廷芳在中國民主革命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磨滅的貢獻。
結論
伍廷芳的一生,是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知識分子探索救國之路的縮影。作為一位橫跨東西方文化的法學家和外交家,他的成就不僅體現在個人的多項「第一」上,更重要的是他為中國近代社會轉型和民主革命所做的努力。
他從香港律師到清朝外交官,再到民國政要的轉變過程,反映了中國知識菁英在時代變遷中的選擇與擔當。他在法律、外交、教育等領域的貢獻,塑造了一個全方位服務國家和社會的知識分子形象。
伍廷芳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愛國不在於對舊制度的守護,而在於對國家前途的關懷和行動。他的一生既有對個人追求的堅持,也有對國家民族前途的熱忱,堪稱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典範。今天回顧伍廷芳的生平與貢獻,不僅是對這位歷史人物的緬懷,也是對當代知識分子社會責任的啟示。
參考來源:
- https://museum.mof.gov.tw/singlehtml/e5e41f7426964fee825cd37a87a6ca75?cntId=915955f1bc114fbe83be32d1982794de
- https://www.drnh.gov.tw/var/file/3/1003/img/10/465796783.pdf